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9:06 点击次数:85
1965年的夏天,李宗仁在秘书程思远的多次沟通下,终于敲定了回国的具体时间。
当时,李宗仁曾是国民政府的代理总统,在政治上与蒋介石有诸多分歧,因此中央对他的态度十分特别。
一方面,中央重视李宗仁作为“抗日民族英雄”的身份,给予他足够的尊敬;另一方面,考虑到李宗仁曾经是国民党高层之一,他的回归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为了迎接李宗仁的归来,中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。
除了以周总理和彭真为首的中央代表外,周总理认为军方也应派出一名代表参与迎接。
李宗仁不仅是政治人物,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还担任过第五战区司令,可以说是新四军的老战友。
经过深思熟虑,周总理选中了张云逸大将。
张云逸资历深厚,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,他一直活跃在革命前线,比解放军中的所有将领都更有资格代表军方迎接李宗仁。
73岁的张云逸接到周总理的电话后,立刻意识到这是一项重要任务。
他迅速前往中南海,来到周总理的办公室。
周总理热情地接待了张云逸,开门见山地说:“这次请您过来,是希望您能出面参加一次重要的迎接仪式。”
听到迎接仪式,张云逸感到震惊,连他都需要出面的仪式,肯定非同寻常。
周总理解释道:“是李宗仁,他已经决定回来了,主席认为现在是他回来的最佳时机,所以希望您也参加这场仪式。”
张云逸听完后,在办公室里踱步思考。
他心里明白,从个人情感上讲,他并不愿意去迎接李宗仁。
当年如果不是李宗仁帮着蒋介石,新四军不会遭到重创。
但如今李宗仁的回归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,张云逸还是决定接受任务。
他对周总理说:“恩来,如果是出于个人情感,我是不愿意去迎接他的,但现在他回来确实有很大帮助,这些我都明白,所以组织需要我出面,我一定会出面的。”
周总理听后站起身来,握住张云逸的手,感谢他的理解和支持。
事实上,周总理对张云逸的敬重在中央和解放军中是有目共睹的,包括毛主席也对他非常钦佩。
张云逸的革命历史令人振奋,他曾调侃自己说:“如果黄花岗起义之后的第二天,我躲在那里,哪怕早走出一分钟,可能就会成为黄花岗第73个烈士。”
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他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武装起义的经历。
1955年,解放军进行军衔制改革时,张云逸身体不好,已经转入二线工作。
他在评定军衔时多次向组织要求不给他评定军衔,因为这么多年他都在后方工作,军衔应该留给一线的指战员们。
然而,中央坚决拒绝了他的请求。
张云逸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,并享受三级行政待遇,相当于元帅的待遇。
这种特殊的安排体现了中央对张云逸革命资历的认可。
张云逸出生于1892年,比毛主席年长一岁。
1908年,16岁的张云逸来到广州,考入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,并于1909年加入同盟会。
1912年2月12日,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,担任炸弹队队长,跟随黄兴等人攻打两广总督衙门。
由于敌人的火力太强,清军援军赶到,张云逸只能暂时躲起来,这才逃过一劫。
张云逸和李宗仁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37年4月。
西安事变改变了蒋介石“先内战后抗日”的局面,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启。
为了统一全国军队抗日战线,张云逸被派往广西与李宗仁和白崇禧商谈合作事宜。
当时,李宗仁和白崇禧与蒋介石多年不合,如果我党首先与桂系军阀达成合作,蒋介石就无法指挥桂系部队对我军进行摩擦战术。
张云逸见到李宗仁时,不卑不亢地伸出手,李宗仁握着张云逸的手说:“张代表,胜之先生,咱们是不打不相识哟。”
张云逸自信地回答:“李司令,大敌当前,你我可是在一个战壕里,自己人不能打自己人喽。”
后来,新四军成立,张云逸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任第三支队司令。
1941年,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,新四军军部精锐损失殆尽。
这让张云逸无法接受在中国军队内部竟然出现这种情况,尤其是新四军曾在台儿庄战役中全力配合李宗仁。
这也是为什么张云逸在1965年时说他在个人情感上不愿意去迎接李宗仁的根本原因。
当李宗仁回国那天,飞机缓缓落地,走下飞机的李宗仁看见前方等待的周总理,激动地快步走上前去握手。
周总理随后介绍了前来迎接的代表团成员,其中包括张云逸。
看到张云逸,李宗仁露出了激动的神色,两人握手言欢。
张云逸的和蔼态度让李宗仁心中感慨万千,他知道当年皖南事变对张云逸的打击,心中充满愧疚,只希望能在未来的时间里慢慢弥补。
这次迎接仪式非常成功,李宗仁的回国为两岸关系带来了巨大缓和。
作为国民党高层之一,李宗仁呼吁台湾同胞认清中国需要统一也必须统一的现实。
在他的号召下,两岸工作获得了巨大进步和推动。
这次历史性会面不仅展示了老一代革命家的胸怀,也为未来的两岸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。